查看原文
其他

讲座回顾 | 梁中和:文艺复兴哲学的思想渊源

5月14日晚7点30分,由中大哲学系举办的“谦之云讲堂:西方哲学的群峰(第二季: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系列讲座的第六场讲座于腾讯会议平台如期举行。本次是由四川大学的梁中和老师进行报告,报告主题为“文艺复兴哲学的思想渊源”,主持人是中山大学哲学系方向红教授。讲座内容由三个部分展开:谁是人文主义者;翻译与修辞的哲学效应;意大利与经院哲学,最后是在线提问环节。



梁老师首先说明文艺复兴哲学的研究方法。哲学史可以由一首诗来概括:横看成岭侧成峰。对哲学史的看待,换一个角度就能看见不同的风景。希腊化的流派较于古希腊哲学更加繁杂。梁老师强调,在这两次以“中世纪与文艺复兴”为主题的讲座中,勾勒文艺复兴哲学的思想,澄清一些偏见与谬误。就目前学术而言,研究文艺复兴往往并非哲学学者研究为主,而是集中于拉丁语、文献学、史学专家。与现代哲学研究方法不同,前者关注文本的解读与分析,文艺复兴研究属于哲学史研究。哲学史研究与哲学研究有差别,亚里士多德、柏拉图、黑格尔专家更应该被理解为哲学史专家。


第一部分,梁老师阐述“人文主义”诸多相关术语的概念与“人文主义”的发展脉络。人文主义(Humanism)是一个标签,不同时代、不同的解释传统给出不同的意涵,几乎任何一种对人类价值的关注都被称为“人文主义”。我们中国人熟悉的是,有些学者将中国自周代以来的“人文化成”的传统解释为世界上最早的“人文主义”。Humanismus一词是德国教育家奈塔摩尔(F.J.Niethammer)于1808年创造的术语;另一类似的词“Humanist(人文主义者)”追溯文艺复兴时期,是形容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拉丁语“Humanista”源自更古老的术语“Humanities”或“Studia Humanitatis”,后者于十五世纪上半叶开始明确定义学术学科的范围,即语法、修辞、历史、诗歌和道德哲学,目的是理解古代作家的阅读和翻译标准。另外,梁老师强调,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是西方文化中修辞传统的一个特殊阶段。修辞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复杂,从柏拉图与智者论战的历史开始,一直处于竞争关系。古典哲学与古代哲学,文学与史学之间相互的抨击既是学科之间相互竞争的表现,又是诸多哲学思想内部对立冲突的反应。苏格拉底、柏拉图时期为第一次智者运动,罗马帝国早期还有第二次智者运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时期近似第三次智者运动。简言之,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并不是一种哲学倾向或体系,而是强调并发展某一重要但有限研究领域的文化教育纲领,这一领域关注的核心涉及经典文献。


第二部分,梁老师解释文艺复兴时期的翻译与修辞的哲学效应。文艺复兴时期,拉丁语是教学语言,希腊文学的传播依赖于拉丁语翻译而不是希腊原初文本。在中世纪晚期,除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著作,众多文献经过人文主义者的拉丁文翻译涌现于世。西塞罗 (Cicero),调和修辞学与哲学的人文主义者,为人文主义者提供了一个雄辩与智慧的结合的理想典范。梁老师指出,法国哲学与英美哲学不同的特点在于十分注重古典修辞学的传统,在哲学表述的风格上体现出独特之处。直至十五世纪中叶后,人文主义研究超出了人文学领域,渗透至诸多科学领域,如伽利略的物理学。怀疑论学派(皮浪主义)经过蒙田、桑切斯等人影响到贝尔、休谟之前的早期现代思想。文艺复兴是一个“智力发酵”的时期,这一段时期是从中世纪经院哲学过渡到十七世纪自然科学的桥梁。


第三部分,梁老师阐述意大利经院哲学与人文主义的关系。此部分又细化为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发展历程。十二世纪经院哲学开始发展,以法国、英国为中心,尤其是巴黎、牛津的大学,研究内容以亚氏的哲学著作为主。梁老师指出,经院哲学深受柏拉图主义与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影响。有一种思想史的成见是:文艺复兴是柏拉图的时代,中世纪是亚里士多德的时代。与其说“整个西方哲学史是对柏拉图的批注”,毋宁说整个哲学史是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之间争议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历史。造成一者替代另一者的偏见,是出于对一者的同情。之所以二者如此重要,有两个因素不容忽视:一、他们思想的内在伟大,二、他们作品得到了保存。现在西方有学者在做调和柏氏与亚氏的研究,也有学者甚至试图把亚氏还原至柏氏的传统之中。柏拉图主义与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发展是相互平行的,二者的著作卷帙浩繁,通常是拉丁文所写出。文献整理需要花费大量精力,我们从这些文献可以看到,柏拉图主义者与亚主义者对文献的做出的努力。另一个成见是:亚里士多德的作品都是晦涩的。亚里士多德去世时留下了两种形式完全不同的著作。一种是对外的散文,文笔通俗;另一种是课堂讲演稿,文笔晦涩,如《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讲演部分。


梁老师强调,事实上,公元前322年-公元前2世纪,亚氏对古代思想的发展中产生的影响不大,由于文本的缺失,当时没有可以研读的资料。古希腊所有哲学和科学著作有三个主要文献传递的传统:拜占庭希腊文、阿拉伯文、拉丁文。阿拉伯人是从古代晚期的新柏拉图主义传统中,继承了亚里士多德主义,同时,阿拉伯人的亚里士多德主义对中世纪后期的犹太思想产生重要的影响。


中世纪的大学的教学内容有:神学、法律、医学和哲学。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在十三世纪中叶已经成为大学哲学教学的基础。中世纪后期亚里士多德主义,与其说是共同思想体系,不如说是作为一种共同的材料来源、术语、定义和问题,以及一种讨论哲学问题的方法而存在。十三、十四世纪,阿奎那在调和亚和基督教神学时,在同时代走的最远。但是,它的作品不具有权威和正统地位,他的作品按照中世纪的标注,属于神学而不是哲学。但是,从彼得拉克、布鲁诺到伽利略,产生了一种反亚里士多德主义的潮流。人文主义者对经院哲学的攻击经典避免以亚本人为对象,这种对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反抗可以理解为一种学科竞争的表达。


第四部分是经典议题:人的尊严。梁老师分别简述皮特拉克、斐奇诺、皮科与蓬波纳齐的思想。四位哲学家的共同思想是把人置于上帝之下、动物之上的中间位置。其中,斐奇诺坚持人类思想的普遍性,人类思想的普遍性是与上帝的基本联系,灵魂应当追求真理、善。皮科认为,人没有明确的本质或属性,是造物者给予了人生命的胚芽。人拥有一切可能性,人的任务是克服低等生命形式,将自己提升到上帝面前。与斯宾诺莎、康德一样,蓬波纳齐认为,德性是奖励或责罚。在《追问不朽性》的短论中,它写道:“人活一年,胜树万年。”最后,梁老师以开放式的议题结尾,当今人的尊严如何权衡。


末尾,主持人方老师点评,梁老师的报告框架简洁、内容丰富清晰,可以破除很多成见。同时,人文主义的复兴使人想起后现代的解构主义。人文主义并非是恢复古希腊的哲学传统,恰恰以非恢复的方式将古希腊哲学恢复过来了,在现象学运动中也能找到相似处。



(撰稿人:陈益瞻)



编辑:郭俊彤

初审:李顺
审核:王莉婧
审核发布:王丽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